第913章 科举开始
“当然,法律绝非儿戏,不能说改就改。”
“立法司内部需要有审议与核查机制,外部也必须有相应的制约,譬如最终的裁决之权仍在朕手,重大修法也需经过廷议。”
“朕要的,不是又一个权力无限膨胀的衙门,而是一个严谨、独立、能与时俱进的立法机构。”
他的目光落在文载尹身上,充满了期许:“朕的臣子当中,文老是最刚正不阿的,行事有原则、守底线。”
“正因如此,朕才愿将这关乎国本的重任,托付于你。”
李彻站起身,走到文载尹面前,语气转为温和:“文老,此事关系重大,你不必立刻回复朕。”
“回去好好思量,这个摊子能不能接,愿不愿接,想清楚了再来给朕答复。”
说罢,将那本律法草稿放回文载尹手中。
文载尹手捧律法草稿,只觉得轻飘飘的,却又重如山岳。
“臣告退。”他深深吸了一口气,躬身行礼,缓步退出了养心殿。
望着文载尹的背影,李彻也沉默了片刻,才回到桌案后面。
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步走得对不对,步子迈的是不是有些大。
李彻很清楚,民主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。
或许下一代君王又滋生了野心,下一批朝臣又成为了优越的上层阶级,脱离了民众。
所以,李彻需要真正的盟友,一批真正的有识之士。
而这些人,都要从科举之中获得。
李彻继续将目光投向考卷,帖经、墨义之后,剩下的还有诗赋、经义、策问。
他不准备将诗赋搬上考卷,不是因为不喜欢,实在是诗赋这东西对治国无用。
当然不是因为李彻不喜欢诗赋,没有人不喜欢诗赋,那是人类浪漫情感的结晶。
但是,这种浪漫救不了国家。
李彻也很喜欢李白,甚至可以称得上崇拜,但喜欢归喜欢,自己若是唐玄宗,也不会用他李太白。
而经义和策问,就是可以搬上考卷的题目。
所谓经义,相当于今天的论述文,但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。
考官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一句话或一个命题,要求考生阐发其微言大义,阐述其中的儒家思想和哲理。
经义就是进一步考察学子的学识,属于正统儒家学子的舒适区,但不是李彻的舒适区。
虽然李彻脑子里有原主的记忆,对四书五经也有所了解,但距离儒学大家可差的太远了。
所以经义还是要交给陶潜、文载尹这些大儒来出。